《军语》对军事的释意是:一切与战争或军队直接相关的事项的统称。主要包括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等。这指的是“纯洁”的军事,而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军事动作是在披着军装“卖萌”——“萌军”来也——并非为了国防、甚至并非为了战争,它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上个世纪初一位美国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Hiram Johnson)有句名言:“战争发生时,第一个牺牲者就是真相。”被牺牲掉的,不仅是战争的真相,可能还有战争发生的真相。当今世界,在战争暴力血腥的绝对值较两次世界大战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军事手段的热闹的相对值在不断升温,我们可以看到“三多”现象,军演多、武器展销多、作战“剧透”多。由此我们发现,那些军事玩家越来越注重发展“眼球军事”,靠打军事牌来赢取世人的注意力。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词汇:注意力经济,又被形象地称作“眼球经济”,是指实现注意力这种有限的主观资源与信息这种相对无限的客观资源的最佳配置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迈克尔·哥德哈伯(Michael H.Goldhaber)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新经济结构中,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于是,吸引眼球已然成为一种时髦思维方式和新型社会生存法则。
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条件下,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影响社会结构,甚至可以转换一个巨大利益群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制度带来的选择权和网络带来的选择键,也使得“眼球军事”不可避免地成了眼球经济时代的强力提神作品。
首先,一些政客无良,玩军事于股掌之上。军事的严肃性,在于它事关国家核心政治利益。而当某些政客必须在社会中不择手段地获取利益或支持时,军事便被安排成吸引眼球的站台女郎。这是因为,军事有足够的吸引力,军队有合适的控制性,而战争又可以成为化解内部矛盾的最有力量的招术。于是我们看到有些战争不为领土、不为财富、不为人民,它所追求的目的链条是:注意力→支持率→投票率。在他们眼里,战争的本质由此发生改变,不能吸引眼球的战争不是好战争,吸引眼球的效果远胜于战争胜负的效果。去按照军事上的原则去硬打硬拚,显然已经不时髦了,将军决战是止在战场,而在眼球之间也。
其次,军事无奈,挂羊头赚吆喝。军队需要养活、军人需要屌丝、军工需要份额。故而,明明没有战争危险,却要主动制造借口。那些军事强国一般的做法是:找一个遥远的国家,拉几个充当打手的伙伴,然后就是努力渲染敌方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不幸被认定是敌人的倒霉蛋无一不是去拼命展现军力肌肉、按部就班地配合那些个大国作好宣传工作的。这样一场戏就有了看头,最终,不管打与不打,对大国来说都可以实现军队满意、合作方满意、军火贩子满意。
第三,消费无敌,没哪场战争不能零售。高端与机密,是军事行动的核心,又成为好奇心驱动下的最大卖点。无论战斗力如何,军人制造出的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价值,这就是军事意图的商品化。军事态度作为一个国家或军队的单一政策虽然是影响有限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总体角度看,它又是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其再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引发的经济效益是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军事上的风吹草动对网络的点击数、关注量和网民跟贴会产生暴风骤雨般的影响,在网络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往往比利润本身更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重视。与其说是文明关系需要军事上的对抗性,不如说是各种现代资讯工具末端的庞大人群在唯恐天下不乱。不是国家要对抗,而是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希望看热闹,他们的好奇本能欲望聚合在一起,就成了支配军事冲突的原因之一。
于是,军事将被划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真正带有军事目的的层面,另一个是为了抓取眼球的“伪军事目的”层面。甚至,有时纯粹都是摆噱头的假把式。这种眼球军事虽不是真刀实枪地在开战中较量,却有可能内含巨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
带着这样的分析,我们再看美军的“战略东移”、东海南海岛屿之争、日本的什么自由与繁荣之弧、印度的南海扩张、东北亚军事紧张的悸动等等,有几多成份是在用军事的借口行“求关注”之事,大打盘活政治颓势的“八卦”与“太极”。这使得军情中平添了些许复杂性和一系列更为吊诡的游戏规则,需人们练出更有透射力的甄别功夫,才能玩出精彩。
这或许是以往军事中不具备的功能,现在,却可能搞成大气象,当然,也不无应对失当时“擦枪走火”的危险。如何鉴别这种“眼球军事”呢?“兵者,国之大事也”,任何国家都会有一个长期的、郑重的军事战略,而那些政治集团因为自身地位岌岌可危,忽然变脸要搞事儿的,则可能是眼球军事;“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国家正闹经济危机的“饥荒”,经济状况经不起一战的,则可能是眼球军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若无环境之中的有利情势,而仅仅是靠好战叫板的人在那里忽悠,则可能是眼球军事。
由此我们必须注意对眼球军事的警惕:一是“利我”原则,别在无形中去“送菜”,反倒让别人给消费了。二是“玩他”原则,对送上门来恶搞的主儿,牵着他榨取足够的消遣,别让人家闲着。三是“做局”原则,将计就计,将别人套进棋局供自己用一用。
在一个整体博弈系统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套进更多的筹码,也就有更大的赚头。我们必须按新的军事变异形态去研究与发展虚拟的对抗方式或手段,求得稳定的收益率——并苦心孤诣地降低对方的“折腾”收视率。在这个意义上,前来整事挑衅的越多,这场赌局也就越精彩。(郭继卫)